正在備孕的妳,對肌醇一定不陌生!但是你真的知道肌醇是什麼嗎?有些人把肌醇當作是備孕期間的「補藥」來食用,吃肌醇真的能提升懷孕機率嗎?如何挑選合適的肌醇補充品?營養師詳細為您解答肌醇是什麼,並說明備孕期間補充肌醇的好處。

 

一、肌醇是什麼?

肌醇 (Inositol),有時候又被稱為維生素B8,屬於水溶性的營養素,除了存在天然水果、堅果、穀物中之外,人體也可以藉由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自行產生肌醇。以分子結構來說,肌醇屬於葡萄糖衍生物,目前共發現 9 種異構物,常見的肌醇營養品以肌肌醇 (myo-inositol,MYO) 右旋肌醇 (d-chiro inositol, DCI) 為主,其中 MYO 佔細胞肌醇含量的 90% 以上,生物利用率也較高。

肌醇在體內就像一個重要的訊息鑰匙,這把鑰匙可以參與胰島素的作用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,能有效控制血糖;另外,肌醇在大腦訊息傳遞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是平衡腦內激素-血清素與多巴胺,影響你開心或憂鬱的情緒指揮家!

 

二、備孕要吃肌醇嗎?能提升懷孕機率嗎?

肌醇能調節女性生理機能,提升卵子的成熟度,增加受孕的機率與成功率!此外,補充肌醇還有以下好處:

(一)改善多囊性卵巢症狀,提升受孕機率

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(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, PCOS) 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,由於慢性不排卵及胰島素敏感性使月經不調,造成生育率降低。補充肌醇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,根據保加利亞的臨床研究發現,持續食用3個月的肌醇可以改善 PCOS 患者的卵巢功能使月經週期更規律,提升受孕率。

 

(二)預防妊娠糖尿病

妊娠糖尿病 (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, GDM) 是指因懷孕的關係,有些孕婦可能會有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阻抗的狀況,導致血糖升高的糖尿病。根據義大利墨西拿大學的臨床研究證實,懷孕期間每日補充 4 克肌醇 + 400 微克葉酸,有助於預防妊娠型糖尿病。

 

三、備孕一天要吃多少肌醇?

肌醇廣泛存在於天然食物當中,在均衡飲食的狀態下,一般人可以攝取到標準的肌醇量,不需額外補充肌醇;若您有以下狀況,則可以視情況適量補充肌醇:

  • 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(PCOS) 的患者:每日2次,每次補充 2 克肌醇 + 200-300 微克葉酸,並持續食用 6 個月。
  • 改善妊娠型糖尿病,控制血糖:懷孕期間每日2次,每次補充 2 克肌醇 + 400 微克葉酸。
  • 有特殊備孕需求,但習慣外食或三餐不正常,難達到均衡飲食:每日1次,補充 1 克肌醇 + 600 微克葉酸。

 

延伸閱讀:葉酸是什麼? 藥師告訴妳備孕懷孕為什麼要吃葉酸!

四、含肌醇的食物有哪些?

天然食物中也有肌醇,其中以豆類、穀物、蔬菜、水果含量較高。含有肌醇的天然食物包括:

(一)全穀雜糧類

全麥麵包、玉米、燕麥、糙米、地瓜

 

(二)水果類

柳橙、桃子、葡萄、葡萄柚、西瓜

 

(三)蔬菜類

番茄、高麗菜、豌豆、長豆

 

(四)肉類

動物內臟,例如:豬心、豬肝、豬腦

除了從天然食物或是營養保健品補充肌醇提升卵子的成熟度,想要成功懷孕,精準掌握排卵期也很重要!可以透過像是伊必測等科技排卵檢測產品,追蹤排卵狀態,定位黃金受孕期,有機會提升懷孕機率!想立刻嘗試伊必測?點我前往選購 (只給妳的首購優惠,立刻輸入blog100,現折100)!

五、營養師3步驟 教你挑選肌醇補充品!

市售肌醇營養補充品百百種,可依照下列標準,來挑選適合您的肌醇保健品:

(一)選擇 MYO 肌醇,生物利用率更高

挑選上可以選擇肌肌醇 (myo-inositol, MYO),是人體中肌醇的主要形式,生物利用率較高。

 

(二)添加葉酸,同時補充

研究結果證實,同時補充肌醇+葉酸有助於細胞分化及 DNA 合成,能增加卵子的成熟度。

 

(三)合格廠商並附完整檢驗報告,食用更安心

挑選合格的保健品製造商,並檢附完整的重金屬、微生物、塑化劑等檢驗報告。

另外,營養師提醒您,個人的體質及生理狀況不同,補充肌醇前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專業建議。

 

六、常見問題

1. 懷孕可以吃肌醇嗎?

在均衡飲食的狀態下,懷孕不需要額外補充肌醇,若是妊娠型糖尿病患者,請先諮詢專業婦產科醫師之見解再食用。

2. 肌醇可以跟什麼一起吃效果好?

根據多篇研究結果,備孕時補充肌醇搭配葉酸能增加卵子成熟度,打造好孕體質。

3. 吃肌醇有副作用嗎?

多數人對肌醇有很好的耐受性!有些孕婦選擇在懷孕期間補充肌醇以預防妊娠糖尿病,根據2013年義大利的人體研究,孕婦每日補充4克的肌醇,並未產生副作用及不良影響,不過研究的數量有限,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進行驗證。

4. 孕婦可吃 Q10 嗎?

根據衛福部《食品原料輔酵素Q10 (Coenzyme Q10)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》「十五歲以下小孩、懷孕或哺乳期間婦女及服用抗凝血藥品 (warfarin) 之病患,不宜食用」,因此不建議懷孕時食用輔酶 Q10。

 

七、結語

雖然在均衡飲食狀況下,您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得足夠的肌醇,不過現代飲食習慣改變,加上糖尿病、肥胖等疾病的盛行率日益升高,補充肌醇確實能為正在備孕或懷孕的婦女帶來一些好處。而且,也有研究指出,補充肌醇對健康的益處還包括:減少焦慮減輕抑鬱穩定血壓等。

在開始補充肌醇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醫療建議並了解自身狀況,保持良好作息及愉快的情緒,也是養成好孕體質的關鍵,才能讓補充肌醇的效果更好!

 

如果妳正在備孕中,除了營養保健品的補充,或許可以嘗試使用科技備孕方式,提升懷孕機率!伊必測科技備孕結合手機與排卵檢測試劑,讓妳在家就可以獲得精準的檢測結果,不怕判斷錯誤而錯過黃金受孕期!👉點我前往選購 (只給妳的首購優惠,立刻輸入blog100,現折100)!

 

 

伊必測介紹

伊必測科技備孕是一個智慧排卵檢測系統,結合手機與排卵檢測試劑,讓妳在家就可以獲得精準的檢測結果。剛開始使用時,妳只需要簡單註冊伊必測APP,輸入自己的月經週期,APP就會幫妳預測下一次排卵期!到了預測的排卵期時,APP會提醒妳使用伊必測排卵檢測進行量測,妳的手機前鏡頭會透過機器視覺幫妳判讀當次量測結果,並用清楚的圖示告訴你的排卵狀態,分為低、高、最高三階段。除了自動紀錄外,量測結果也可以透過分享功能,即時告訴另一半唷。

 

本文僅供資訊參考,伊必測並不提供專業醫療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

 

參考資料來源:

  1. Zdravko Kamenov et al. Ovulation induction with myo-inositol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lomiphene citrate in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. Gynecol Endocrinol. 2015 Feb;31(2):131-5. doi: 10.3109/09513590.2014.964640. Epub 2014 Sep 26.

  2. Rosario D'Anna et al. Myo-Inositol supplementation and onse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type 2 diabetes: a prospective, randomized, placebo-controlled study. Diabetes Care. 2013 Apr;36(4):854-7. doi: 10.2337/dc12-1371.

  3. Barbara Matarrelli et al. Effect of dietary myo-inositol supplementation in pregnancy on the incidence of maternal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fetal outcomes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.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. 2013 Jul;26(10):967-72. doi: 10.3109/14767058.2013.766691.

  4. A Palatnik et al. Double-blind, controlled, crossover trial of inositol versus fluvoxam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nic disorder. J Clin Psychopharmacol. 2001 Jun;21(3):335-9. doi: 10.1097/00004714-200106000-00014.

  5. J Levine et al. Double-blind, controlled trial of inosito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. Am J Psychiatry. 1995 May;152(5):792-4. doi: 10.1176/ajp.152.5.792.

  6. D Costantino et al. Metabolic and hormonal effects of myo-inositol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: a double-blind trial.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. 2009 Mar-Apr;13(2):105-10.